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四) 善盡社會責任

1. 產業經濟推動

本校鏈結學術研究與產業經濟的推動,執行多項產學合作計畫,將致力於推動產業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以「南臺灣產業革新發動機」作為核心目標,提供產業及地方創新元素,觸動產業翻轉革新;同時加速教學及技術能量的擴散,開拓多元收益及加值產研連結效益。

 

(1) 持續深耕在地,開拓高雄第二園區(橋頭)

本校於108年主導成立橋頭科學園區產學策進會,已成功引薦日月光半導體、智崴、華宏新技等旗艦廠商簽署投資意願書,預計年產值將達18百億元,帶動地方產業升級並發揮群聚效應。未來將為科學園區的發展獻策,培育產業人才,持續協助科技部南科管理局,就高雄第二園區(橋頭)推動之智慧機械、航太、半導體、智慧生醫、創新產業等五大重點產業進行招商。期與南管局攜手打造「南臺灣矽谷」科技廊道,橋接科技新世代。

 

(2) 小聯盟串聯在地產業

本校於材料、化學等領域,擁有全國性不可取代性之相關貴重儀器,藉由科技部「產學小聯盟」計畫之推動,將持續協助廠商做相關檢測與鑑定,擴大服務相關產業廠商,以擴散產業升級效應。

 

(3) 建置親產學環境,鼓勵能量輸出,區域共榮

A. 成為聯盟學校專利平台。

B. 持續布局潛力技術國際專利組合。

C. 盤點高技轉潛力專利組合,促成技轉授權或衍生新創企業。

 

(4) 建置親產學環境,提供教師進行技術商品化研發所需資源

A. 因應技術商品化需要,本校將協助教師將研發成果轉譯產業運用,持續進行「中山-高醫產品導向計劃」或相關同性質計畫,補助跨校合作之技術商品化研發經費。

B. 設置專款,由技術移轉中心推薦或教師提出需求,經技術審查委員會審核通過,提供教師經費補助自行組裝或委外由法人、廠商試製原型機,以利進行後續推廣。

 

(5) 與產業共同發展前瞻技術,介接產業以提升產業技術與創新能力

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扮演資源整合與科研成果推廣的角色,協助學界與產業界進行研發與行銷推廣,各校研發團隊成果商品化,運用政府資源最佳化研發成果,以製造出高值化商品。為加速協助產業升級以促進經濟發展,本校特別注重具有高投資價值的學校研發成果與前瞻技術,除了透過國際合作夥伴協助加強知識商業化的經驗,另已與以色列高科技園區創新基地 BaseCamp 簽訂合作備忘錄,預期雙方將合作引進雙方資源與嫁接產業鍊,帶領新創團隊異地培訓以及交換研究或與企業產學合作。

 

(6) 啟動「中山孵育器計畫(NSYSU IP)

本校以推動「培育師生創業,塑造中山品牌形象」為主軸,從投入創業管理培育能量 (創業氛圍)、創業知能學習養成(創業課程)、模擬創業過程(貨櫃輔導)、成立公司後的營運輔導(創新育成)、實驗基地協助商品化(創業加速)及創投資金挹注(一億基金)縝密階梯式的輔導,致力於扶育「師生創業」及「青創企業」成為本校創業及衍生企業特色,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7) 推動大高雄地區終身教育學習中心

本校推廣教育以開發有價值及市場差異化課程、推動全方位專業證照及進修課程為主。整合校內豐富的教學資源及專業頂尖師資,期盼連結產業需求、地方區域特性,提供在地人進修,提昇居民素質及專業能力,成為大高雄地區最重要的終身學習中心。

 

2. 社會實踐與發展

本校於10811日已正式成立跨院校一級之「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簡稱:社發中心),由校長擔任中心主任。從「行政支持與創新」、「社會實踐與教學」及「研究發展與產學」,整合校內實踐型計畫及各單位投入社會實踐之資源,積極鼓勵師生參與。透過教學與服務連結校外社區、政府、NGO組織,經由學術研究與社區參與的鑲嵌和重構,轉化中山大學師生的學術影響力成為對民眾產生實際成效的「社會影響力」,建構大學使命的新典範。三大推動主軸分別為:

 

(1) 以聯合國SDGs為軸心,建立校、內外產、官、學組織的夥伴關係

由社發中心進行教學、行政、研究的社會實踐推動工作。鼓勵並協作校內跨領域團隊投入社會及產業相關議題的研究,並協助克服法規及行政上困難。除已申請之大學社會責任USR案外,將推動USR HUB之工作(詳見附表66-1)培育校內種子團隊,並連結10間在地產業共同攜手合作深耕地方。此外,社發中心積極扮演校外場域整合及活化之平台角色,推動師生走出西灣進行社會實踐。

 

(2) 積極參與區域整合治理,提升公共利益並強化大學影響力

社發中心攜手本校產學處、東南亞研究中心及管理學院之社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持續與地方政府和區域治理組織整合,推動教育創新,協助產業升級及地方創生與活化。另外,本中心也將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合作推動「CEES合作式培力與推廣服務」,與在地協力推動相關創生工作。

 

(3) 深化國際交流,推動國際社會實踐與地方創生合作平台

為使在地議題國際化,社發中心將以區域議題為導向,與國際處合作建立社會實踐議題型國際組織及國際姊妹校的鏈結,與國際策略合作夥伴展開互助、實習、移地教學等實質合作模式,建立社會實踐教學及實習制度,實質推動在地議題國際合作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