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之「杜正勝院士講座」

活動名稱

「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之「杜正勝院士講座」

活動時間

114年4月30日至5月2日

活動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B1 階梯教室文LA0001、文LA8004

參與對象

中央研究院 杜正勝院士

國立中山大學 賴錫三院長

國立中山大學 羅景文副院長

國立中興大學 陳國偉副院長

國立中山大學 莫加南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 謝薇娜助理教授

 

參與人數

100人

相關連結

1.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56867.php?Lang=zh-tw

2.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55311.php?Lang=zh-tw

活動目標

以歷史學者的嚴謹治學,勾勒古代中國從城邦時代到編戶齊民的基本時間架構,使其師生開拓歷史視野、深化人文研究。

成果亮點

在「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上):中國帝制政權的本質」講座中,院士提及古代中國政體,與當代為人所熟知的法國學者孟德斯鳩三種政體論作為對照,以光的明暗作為比喻,提出其研究方法即為「對照凸顯特色」,並以反歷史的方法觸及歷史的真實,以尋求意義,並強調發現重於評價。同時亦從文獻細部比較關於「為公/為私」、政治權力運作來衡量中國政治,並提及古代中國的君主專制、權力結構的角色等一一進行檢視,並以政治形態是社會生活方式作結。
「中國生命觀的確立」講座扣緊杜正勝院士在醫療文化史的研究,以其《從眉壽到長生》著作作為演講主題的骨幹,比較古代與現代對於人從主觀「祝壽」到客觀「老化」的概念,談及人的生老病死圍繞在生命觀、巫術宗教、醫藥與文化的四個層面上。且更細緻地談論到古代中國如何從形、氣、神來認識人,以表與裏區分的基本特徵,在戰國前只認識心與身,戰國時期認識了五臟,到了漢代才發展至經脈,期間五臟也經歷了政治化與玄學化的過程,而杜正勝院士更解釋了古代中國人從表到裏的認識,以及身體髮膚等文化觀念,使得解剖學觀念在中國並不盛行。關於氣的部分,則談及如何從認為人死後嚥下最後一口氣,使得古代中國人認為氣是生命之始,進而引發人對於經脈與小說提及的任督二脈的認識,他更從《莊子》的文獻大膽推測「經脈」可能就是「庖丁解牛」所指的肌肉紋理,由此引發與談人賴錫三院長的深刻討論。

後續規畫

文學院未來亦將持續邀請國內外頂尖人文學者訪問交流,點亮中山。
活動剪影

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上)師生合影

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上)師生合影

杜正勝院士與賴錫三院長對談

杜正勝院士與賴錫三院長對談

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下)師生合影

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下)師生合影

精讀座談會師生合影
精讀座談會師生合影

 

活動開始日期: 2025-04-30
活動結束日期: 2025-05-02
計畫類別: 教學創新精進
公告單位: 文學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