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的你是不是你?──AI意識,多物種的地球,以及真正回應當下的小說
活動名稱 |
鏡中的你是不是你?──AI意識,多物種的地球,以及真正回應當下的小說 |
|
活動時間 |
114年4月18日14:10-17:00 |
|
活動地點 |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LA4005 |
|
參與對象 |
修習113-2開設之「現代小說選與寫作(二)」與「華文文學與性別文化(二)」的修課同學,以及對於科幻、文學有興趣的同學。 |
|
參與人數 |
35人 |
|
相關連結 |
一、https://forms.gle/BtHw85My7hPuaWmr8 二、https://syscfh-la.nsysu.edu.tw/p/406-1017-352305,r3089.php?Lang=zh-tw |
|
活動目標 |
伊格言從自身小說出發,反思AI如何揭露人類心智運作的過程,重點如下:
一、檢視AI如何挑戰人類的「存有」展演(圖靈測試)。 二、透過探索生物性與人工的非人智慧(虎鯨與類神經生物),將人類去中心化。 三、直面知識創造方式的根本轉變(理論之死)。 四、引導問題核心:我們自身意識的神經科學基礎(顱骨內的寄生物)。 五、論證當代小說在航向這個全新、不確定的現實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
成果亮點 |
一、本演講核心隱喻,將人工智慧(AI)視為一面鏡子,映照主體自身認知過程、偏見,以及關於「自我」定義的鏡子。這面「破碎」的鏡子,它提供的並非完美的鏡像倒影,反而揭開長期以來對於何謂人類獨特性之假設的裂縫與矛盾。
二、科幻作品的經典母題往往聚焦於反烏托邦式的恐懼,例如被取代或被消滅,但於哲學層級上更具顛覆性之挑戰,並非AI將「超越」我們,而是它將向我們「揭示」自己,讓我們看清自己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在物理危機發生之前,一場本體論的危機已然降臨 。真正的威脅不是持槍的機器人,而是意識到我們自身的「人性」可能就像聊天機器人的程式碼一樣,是經過編程且偶然的。 三、認為AI「並非擁有意識(靈魂),而是被意識寄生」,這是人文領域可以突破AI之處。《零度分離》並非逃避主義的產物,而是二十一世紀意識的訓練場。提供所需的想像力與情感韌性,讓讀者直視這個時代破碎的鏡像,而無懼於那個回望著我們的、奇異的、複合的、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存有。 四、演講將謝伯讓教授的腦科學觀點——我們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構故事中——與《零度分離》的「意識是寄生物」概念結合,為AI藝術提供哲學與美學基礎。反思生成模型運作方式與大腦的「說故事機制」的相似之處:藉由捕捉數據中的蛛絲馬跡,編織出看似連貫的「幻覺」。 |
|
後續規畫 |
伊格言提出的概念,可以讓讀者反思利用AI來分析大量文本或圖像,重點不僅是找出模式,更是要分析AI「為何」會找出這些模式。AI的判斷邏輯,無論多麼「黑箱」,都反映出數據中潛藏的人類文化結構。從AI如何「閱讀」歷史文本,可發掘連人類研究者都因自身文化背景而忽略的關聯。
|
|
活動剪影 | ![]()
|
![]()
|
![]()
|
|
活動開始日期:
2025-04-18
活動結束日期:
2025-04-18
計畫類別:
教學創新精進
公告單位:
數位人文與AI藝術潛力國際研究群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