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體驗工作坊
活動名稱 |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體驗工作坊 |
|
活動時間 |
2024年9月14-15、28、10月5日 |
|
活動地點 |
屏東縣東港鎮及東隆宮活動中心 |
|
參與對象 |
校內外師生 |
|
參與人數 |
約70人 |
|
相關連結 |
https://syscfh-la.nsysu.edu.tw/p/406-1017-337006,r3089.php?Lang=zh-tw | |
活動目標 |
學生可藉著親身參與祭典活動,瞭解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起源、歷史、特色及其在臺灣信仰文化中的地位,同時觀察信仰敘事、儀式展演與身心療癒的關聯,感受儀式活動對個人和社區的影響。期待透過臺灣民間信仰活動,來深化學生對民間信仰、儀式和療癒之間複雜關係的理解,同時強化學術與實踐之間的連結,促進跨學科學習與文化交流。不僅落實「文院下山」的理念,也讓「信仰上山」,讓大學學院與民間信仰有更多互動,並尋求彼此了解的可能。
|
|
成果亮點 |
今年適逢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迎王平安祭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別與東港東隆宮合作,共同舉辦「2024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體驗工作坊」微學分課程。「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因傳承百年祭典禮儀、精美王船工藝、獨特陣頭文化,並展現在地居民之向心力與凝聚力,極富臺灣文化特色,而於2010年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活動,希望能藉此課程讓學生對東港獨具魅力的迎王祭典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瞭解。活動報名十分踴躍,吸引許多本地及國際學生、教職員參與,甚至提前截止報名並超額錄取。
「2024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體驗工作坊」分為課程以及祭典期間的參與觀察兩部分。活動負責人、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表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被譽為「一生中一定要參與一次的臺灣傳統文化祭典」,非常感謝全臺王爺信仰的重鎮──東港東隆宮一同合作,並在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潛力國際研究群、東港在地熱心人士的支持之下,規劃一連串的課程活動,帶領中山師生深入了解東港迎王的歷史脈絡,體會東港人對信仰的熱忱與無私奉獻,同時觀察迎王祭典背後的文化意義和人神互動狀態。 課程活動首先由地方文史學者、大潭國小前校長蔡誌山以「漫談東港迎王」為題,帶領學生認識東港迎王的由來、傳承方式及迎王程序。隨後由東港東隆宮董事、東港東隆宮王船組造帆司蔡財安、東港東隆宮王船組造船司黃貴燧,介紹東港王船建造技法與心路歷程,從中看到司阜們製作王船的深厚心意與堅持。東港東隆宮內書(王府祭儀執行人員)蔡志聰則根據多年擔任內書職務的豐富經驗,分享他近距離觀察迎王平安祭典第一手資訊和許多值得留意之處。東港東隆宮導覽教師梁芝茗也細心導覽東隆宮發展沿革、神祇源由和祭祀空間,提醒學生留意神尊與建築之美。 課程也邀請東港本司衙東興宮總幹事洪清秀,帶來八位將員,帶著學生手握法器、踏著步法,重演優人神鼓「金剛心」的感動。攝影家鄭信藏分享了迎王祭典的攝影技巧與經驗,教授學員們如何設計構圖和捕捉精彩瞬間。東隆宮導覽教師梁芝茗介紹迎王觀察的各種細節,又如何在祭典活動繁多的狀況下取捨,她也說到:「這科沒看到,還有下一科、下兩科,歡迎多看幾科。」在地轎班人員,同時也是中山大學校友的梁竣雅則以貼近年輕人的角度,毫不藏私地與學員們分享他參與迎王平安祭典的豐富經驗,學員熱情提問交流,也大大超乎他的預期。 祭典期間的參與觀察是本次課程的另一重心,學員帶著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巧進入祭典之中。祭典時間長達八天七夜,學員自由選擇參與的時間與活動,大部分學員參與第一天的請王(請水)、第七天的王船遶境、第八天凌晨的送王等重要活動,也有不少學員參與多項活動,甚至與父母親、家人、同學共同參與,讓更多人親近與體驗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達到課程效應擴散的目的。祭典結束之後,不少學員表示希望三年後能再次參與此一宗教盛典。 此次學員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和體會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宗教意義與文化意涵,例如中山大學中文系洪琬瑄感受,送王鞭炮聲一響起,偃旗息鼓,不管是神職人員還是一般信眾,安安靜靜的背對王船,開始離開海邊的時候,在火光和黑暗的天空和海平面的襯托下,那一刻尤為神聖。中山社會系許竣棋提到,課程讓自己這種對傳統宗教信仰一無所知的人,能在盡可能不違反禁忌的狀態下,感受信仰的魅力。「我也在反思現代生活中更應該找到傳統文化的價值,並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與延續。」中山社會系徐考澧在深入體驗與感受之後,體悟當發現信仰是真實存在的,就再沒有迷信。透過親身體驗,學員們不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看見了人、神、心與希望相連的信仰力量,也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必須延續的意義。 |
|
後續規畫 |
持續推展觀察信仰敘事、儀式展演與身心療癒的關聯。
|
|
活動剪影 |
|
|
|
|
活動開始日期:
2024-09-14
活動結束日期:
2024-10-05
計畫類別:
教學創新精進
公告單位:
潛力國際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群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