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彈性學分及創新教學制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態度」
活動名稱 |
彈性學分及創新教學制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態度 |
|
活動時間 |
108年度 |
|
活動地點 |
中山大學
|
|
參與對象 |
本校師生 |
|
參與人數 |
學生約共512名 |
|
相關連結 |
http://ctdr.nsysu.edu.tw/outstanding_fruit2.php?typeNum=&contentCod=&ac_type=08C025013&ac_year=108 http://ctdr.nsysu.edu.tw/outstanding_fruit2.php?typeNum=&contentCod=&ac_type=08C025011&ac_year=108
|
|
活動目標 |
為創造校園創新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態度,本校推動各項創新教學課程計畫,以及微學分實施要點,從教學制度面與法規面規劃各項配套措施,鼓勵教師參與創新教學。 |
|
成果亮點 |
1.訂定本校「微學分實施要點」及數位自學課程計畫,提供學生多元彈性學習管道
為促進學生自主及彈性學習,本校已訂定「微學分實施要點」,學生參與微學分採集點式認證,當學期累計達18小時以上者,可取得1學分之選修課程,107至108年度累計開設70門微學分課程、512修課人次,已有48人通過1學分認列。 本校推動數位自學課程計畫,學生修讀學院推薦之數位自學課程,每門課程可認列至少1學分;凡修習並付費取得完課證明,可補助每名學生課程認證費用新臺幣4,000元,每門課上限2,000元;教師則可全額補助。
2.多元型態之創新課程,提供教師授課需求
因教師課程型態不一,對創新課程之需求也有所差異,本校教師可依其課程需求提出多元型態之規劃,107至108年度已開設41門創新教學課程,並建立創新課程學習成效評估機制,於108學年度第一學期納入課程評估。以《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課程為例,教師首先透過個案與參訪藝術興業、社區興業;接著進入場域,參與屏東潮州社區計劃的執行;而後回歸到師生團隊的主體,反思在潮州期間的發現與探索,提出興業方案。此外,本校也協助教師開發多元評量與真實評量,本年度針對課室評量技術(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 CAT)進行分析,共有5門課配合實施。
3.推動創新教學制度 本校持續推動學士班不分系、五學年學碩士、七學年學碩博、校內碩博雙主修等創新教學制度,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另中山高醫攻頂聯盟「轉校視同轉系」為全國首創之公私立大學合作模式,106-108學年度通過11位學生轉校,幫助學生適性學習。
|
|
後續規畫 |
1.跨領域多元專長:為建構完善跨領域網絡,持續推動整合學分學程、系所專業學程及微學程。學生修畢學分學程將於學位證書加註,為學生履歷加值。未來學分學程將朝「加深產學合作」及「跨領域議題導向」接軌聯合國SDGs,使學生跨領域學習議題更具國際目標導向。自109學年度起將國際學習或跨域學習列為學士班學生的畢業條件。在不增加畢業總學分數的前提下,增進學生跨域學習規劃。學分學程預計以每年5%成長,三年後達81個,預計1,000人次修習;輔系及雙主修達164人次修習。此外,西灣學院募課平台規劃「X學程」,由學生以議題導向自主提出修課學習規劃,經審核通過並完成計畫者,視同完成「國際或跨域學習」畢業條件。 2.促進自主學習移動:透過不分系招生、人科學程校內招生、適性轉系及放寬轉系門檻限制等機制,學生學習移動更自主彈性;並持續推動中山高醫學士班學生轉校,續辦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學生跨校修讀輔系、雙主修及國內交換生等計畫,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的學習管道。 3.實施彈性學分制度:建立學分銀行、微學分、數位自學課程抵免機制,增加課程規劃彈性及學生學習的自由度: (1)高中生修讀「磨課師」及「準大學生先修課程聯合認證平臺」等之數位課程,入學後得辦理抵免,計入畢業學分(至多8學分)。 (2)鼓勵學生無邊界無國界自主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修習國外姊妹校及國際知名線上學習平臺之數位課程(如Coursera、edX、Future Learn等)得納入畢業學分(至多10學分)及申請認證費用補助,預計三年後全校數位自學課程數達35門,175人次認列數位自學課程學分。另微學分課程亦得納入畢業學分(學士班至多6學分、研究生至多2學分);修課人次預計每年成長15%,三年後每年度達724人次。 (3)開放校外人士申請隨班附讀,俟其通過考試入學後得辦理學分抵免,讓在職人士的學習更具彈性。
4.推動第三學期制度:為增加學生跨領域學習及出國交換彈性空間,將調整學系必修科目比重,規劃推動第三學期制度,期能有效縮短學生必修課程修業年限。 5.建立菁英學生升學培育路徑:持續推動「五學年學碩士(3+2)」、「七學年學碩博(3+1+3)」及「逕修讀博士班」等多元升學培育路徑,期能達到協助學生連續學習,培育中山菁英學生之目的。
|
|
活動剪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