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四)產業經濟推動

(四) 產業經濟推動

本校鏈結學術研究與產業經濟的推動,執行多項產學合作計畫,未來將致力於推動產業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本校以「南臺灣產業革新發動機」作為核心目標,提供產業及地方創新元素,觸動產業翻轉革新;同時加速教學及技術能量的擴散,開拓多元收益及加值產研連結效益。

根據政府5+N重點產業,配合前述規劃之共學群及本校20項研究主題籌組團隊,結合6大頂尖研究基地,進行聚焦式技術開發。發展以教學為出發點之地區產業連結,擴大與在地產業的深耕合作,以與在地企業共同成立研發中心為目的,強化與公、協、學會之合作,主導或參與相關活動,規劃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本校推動產學合作策略規畫示意圖

1. 中油遷廠後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規劃

因應循環經濟的高值材料研發基地,成立國家級「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本校與臺大、成大等校已合作設立了「材料國際學院」,負責相關人才之培育。此外,本校亦將在此地與工研院、金屬中心、中科院、中油、中鋼等機構共同研發高值化材料領域,從前瞻研究共同尋找技術移轉或成立新創事業的機會。

2. 擴大產學合作加值功能-西灣產學俱樂部

鑑於現高等教育與產業連結之不足,本校於103年正式成立「西灣產學俱樂部」,建立產學交流模式,擴大溝通平台,使產業界更能瞭解本校現有研發成果及相關應用性,進而將導入企業,包含產學合作、技術移轉、人才培育…等方面。

俱樂部主要發展主軸有3大方面:產學交流、人才培育、聯誼活動;透過成果發表媒合會或交流會,能將所有產業和學界能量聚集,提供雙方更緊密合作。為了吸引更多來自產業界與學術會員及擴大提供服務範圍,後續將與「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連結,雙邊會員之間可互相成為會員,以互利互惠原則下,達成共同成長與產學雙贏的榮景。 

3. 串聯區域學研能量、促進大高雄科學園區新榮景

憑藉成功進駐高雄軟體園區成立促產中心及產學策進會之經驗,本校於106年10月主導串聯在地大學(高應大、高雄醫學大學、高雄第一科大)及國研院儀科中心組成「菁鑽服務輔導團隊」進駐高雄科學園區。協助園區內外產業開發關鍵技術,並透過技術交流、人才資金媒合、輔導爭取補助計畫等服務,提升高雄科學園區的產業能量,帶動高雄地區蓬勃發展。配合政府創新產業政策,整合南部醫療院所、大專院校及研發機構如金屬中心資源,並結合轄內本洲工業區與永安工業區及其周邊傳統金屬產業,支援發展醫療器材,形成產業結構完整地的醫療器材產業聚落。

4. 推動「人工智慧產學研聯盟」

AI被視為臺灣發展智慧科技之關鍵,本校擬與國研院共同籌組「人工智慧產學研聯盟」,以推動具南臺灣特色之人工智慧領域技術創新及產業應用與發展,產/學/研共同整合人才、技術與產業資源,提供聯盟成員技術諮詢服務並媒合技術與人才,目標推動三面向:

(1) AI交通管理:透過整合行動裝置、車輛、船隻基礎設施與雲端資訊,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再透過擴增實境協助管理。融入本校海洋特色之研發、產學以及高屏澎交通運輸中心之能量,實現智慧運輸,智慧城市之願景。

(2) AI體感:呼應政府「數位國家、創新經濟」DIGI+政策,本校亦與智崴科技也共同合作成立了「VAR體感產學研發聯盟」,透過產學聯結,企業能把VR/AR最新業界發展趨勢回饋給學校,學校也能呼應趨勢規劃實務學程,進一步加強培育出產業所需的跨域應用及整合人才。

(3) AI生醫:盼透過聯盟與高雄科學園區(醫材產業聚落)密切接軌,與不同治療方式做整合後,可望搭配大數據與機械學習,達到智慧化醫療的目標未來在地企業能運用目前在ICT軟硬體的能力與優勢積極推動醫材發展,成為成功之BIO-ICT產業聚落示範地。

5. 深耕校園創新創業

整合全校相關單位,以建構友善及有效的校園創業機制和環境為目標,完備校園創業生態體系為願景,導入技術移轉及創業機制,配合西灣天使投資公司資金投入,將校園研發成果事業化,並鏈結後端創業育成觸動區

域產業升級,共同創造經濟價值。詳如下圖執行策略分述如下:

  (1) 客製化創業課程與輔導,培育校園創業團隊:依照創業團隊實際需求,初期開設系列式創業課程,培養校內學生開創能力、增進創業知能及各方面專業知識,帶動校園創業風氣。由創業中心定期招募創業團隊,提供輔導相關服務,並結合提案競賽、實作練習,打造出雛型技術、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進行初步的市場驗證。

  (2) 啟動師生創業轉鑰機制,1億元創業投資補助播種萌芽:促進師生投入參與校園創業團隊,加速校園團隊發展衍生新創公司,本校已於106年出資49%結合校內師生與校友共同組成成立「中山莘創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務入股方式進行校園微型創業輔導諮詢、協助團隊技術/服務/商業模式發展。此外,設立「國立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基金補助與投資管理要點」及「申請須知」,鼓勵師生與校友積極參與創新及創業,帶動校園內原生技術及創意,加速衍生新創事業。相關辦法已通過本校行政會議及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通過後公告實施。 

國立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培育機制策略說明

 (3) 完善智財轉譯平台,協助校園衍生新創企業孕育:以本校技轉中心提供商品化導向研究中一條龍之技術轉移服務,達到技術商品化之最大效益。衍生新創公司將運用創業中心與中山莘創公司所屬師資與業師資源,輔導相關智財及技術、財務規劃、市場調查與驗證測試等項目,建構出校園衍生新創企業之生態體系。

 (4) 孕育校園創業團隊,促進地方社區維新:針對「校園科技創業機制之建立」、「研發團隊之輔導實作」、「教授或研究室技術創業」及「學生或校友的機會型創業」等項目,建立並完善個別化的創業輔導機制,扶育有意創業師生或校友之創業團隊,協助其具備正確的公司營運觀念,並積極協助成立公司潛在案件發掘與培育,目前正持續探勘並發掘本校具有發展潛力之創業團隊,協助創業團隊發展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簡介如下:

A.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之「智慧節能窗戶」技術:產品為可控制室內外光穿率、隔熱、隱私保護等的多功能玻璃,可應用於車用窗戶、家用門窗、玻璃外牆、帷幕…等地方,將積極協助此技術商品化。

B. 化學系王家蓁副教授「新一代多功能氣膠檢測儀」:針對各種氣膠粒子(PM2.5)的物理化學特性進行研究分析,可解決空汙問題,並應用於環境科學、大氣科學及生醫材料科學等相關領域的重大議題。

C. 海資系溫志宏教授研發「珊瑚晶粹」技術:結合海生館「珊瑚養殖技術」以及工研院之產業化技術,進一步發展為海洋藥粧、醫藥、水族及水下花園等新創公司。

 (5) 創業育成鏈結區域資源,協助在地轉型活化發展:創業育成依產業別之不同,將著重於政府5+N創新產業,以鏈結區域型創業資源,強化區域資源整合為目的,翻轉南部地區長期因南北資源不平衡的情況。結合以本校校友組織、西灣產學俱樂部成員、法人機構、社群業師以及外部單位等成為新創智庫群,共同與15所學校單位組成I.A.創育聯盟,建置產業轉型活化平台,聚焦在地重點產業,由本校各研究中心等技術顧問群協助,嫁接跨域業者與產業協會資源形成共識,加速新興產業聚落落實,同步帶動人才回流與投資挹注,提升在地產業附加價值。

 (6) 啟動天使投資基金:創業資源的取得,對於新創企業來說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本校1億元創新創業基金及校友「西灣天使公司」將作為最堅強的後盾。另媒合潛力新創投入外部資金爭取,協助企業進行產品行銷與推廣,實際達到新創成長所需之生態加速鏈的創業環境。

 (7) 落實國際創業聚落典範交流,培育青年學子具備國際創業家視野:本校將以跨領域、跨國際、跨自我的創業家培育計畫,連結海外創業育成與校友企業資源,輔導本校青年學子申請國際交流實習機會,汲取國際經驗,提升國際視野,培養本校國際化人才並投入校園衍生新事業體。

6. 建立智財轉譯平台

過去兩年已有發掘潛力技術,結合技術授權予新創團隊,並成立衍生事業體之具體成果,分別為化學系謝建台教授「食安檢測儀器技術」與鴻海集團技術入股成立之「睿軒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資系溫志宏教授「海洋珊瑚藥粧」技術入股成立之學生創業團隊「習鑫國際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機系洪子聖教授「非接觸式感測技術」技術入股「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先前經驗模式建立「智財轉譯平台」,成為本校技術衍生新事業體之推手。運作模式首先進行校內研發技術之探勘,進行所發掘技術商業化可能性及智財布局之評估。並邀集校內外技術專家、相關產業傑出企業家及創投公司組成之審查委員會,評選出具商業化潛力之技術及創業團隊,進行滾動式業師輔導陪伴、智財布局加值及成果查核,結合西灣天使投資公司及中山莘創公司的創投資金及業師援助,提升技術價值或催生校園衍生新事業體。

未來將先以海資系溫志宏教授所研發珊瑚萃取「組合物用於製備調控血管新生之藥物的用途」專利技術組合,進行技術授權及技術入股,並結合海生館「珊瑚養殖技術」以及工研院之產業化技術,及其新創團隊培育本校衍生事業體。

鎖定化學系王家蓁副教授所研發「PM2.5氣膠檢測技術」、光電系黃文堯教授所研發「燃料電池技術」、光電系林宗賢教授所研發「智慧型窗戶技術」以及其新創團隊重點式培育本校衍生事業體。

7. 成立商品化導向研究中心,加速智財演化、在地產業合作及國際發展

本校已成功多次協助國內外廠商將技術商品化進入市場,將擴大整合相關資源,成立「商品化導向研究中心」。篩選校內具高度商業化價值之技術,審視該技術目前商品化現況,設定商品化之任務,可區分為第一階段國際專利布局規劃、第二階段商品雛形機(prototype)製作,以及第三階段個別化商品技術開發,另為使研究中心能永續經營,並於補助時要求該專利技術於技術移轉授權後,所收取之授權金及衍生利益金,應先將部分授權金挹注回饋研究中心。

 (1) 第一階段國際專利布局規劃:結合本校特約專利事務所之專業協助,擇定適合之國家申請專利,進行全球布局,架構嚴密的專利組合,透過本校資源提供專利申請經費之專案補助,為將來技術衍生商品之國際市場鋪路。此機制除可提高專利技術授權價值外,亦可吸引外國廠商之技術授權需求,提供廠商拓展國際機會。是以技術授權可任意擇定授權區域,亦可全球授權,且在全球目標國家都有專利保護,稱之為「IP任意門(IP Global Terminal)」機制。

 (2) 第二階段商品原型機(prototype)製作:聘任相關領域博士級研究員及本校畢業生負責進行技術原型機之開發與測試,除可培育前瞻技術之人才及驗證技術商品化之可行性外,並可依此開發成果之原型機進行推廣展示,提升技轉成功率及授權價值。此機制可黏合技術與商品之間隙,加速技術形成實際商品,稱為IP加速演化(IP Shuttle Service)機制。

 (3) 第三階段個別化商品技術開發:技術已進行授權,但廠商尚需本校研發團隊協助,以解決商品化過程中陸續遭遇之技術難關及所需客製化服務。故本機制以聘任相關領域博士級研究員及本校畢業生負責個別化及客製化之商品應用模組開發與測試。並規劃與企業成立聯合研究中心,或招收企業會員,企業會員以技術授權廠商及其下游廠商、代工廠商為優先,並由企業會員以產學合作計畫之模式提供研發經費,由技術發明人帶領研發衍生應用模組或技術,企業會員並有優先取得新研發技術授權之權利。

「商品化導向研究中心」首先將以本校電機系洪子聖教授所研發「非接觸式感測技術」為對象,該技術業經嚴密專利佈局,迄今已獲證全球專利30餘件,陸續授權國內外廠商,其技轉金額及技術入股金額已達新台幣九千萬元。因而本校首先規劃集結優秀之研究人才,以開發「非接觸式感測技術」之各種個別化商品應用模組為主軸,並與企業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企業以產學合作計畫模式提供研發經費,企業有優先取得新研發技術授權之權利。本校並將以此模式,陸續推展至其他技術領域,促進人才培育、技術加值及提升產業效益。

8. 南臺灣國際產學合作聯盟

為協助在地產業能有與國際脈動接軌之機會,本校結合高屏地區重點大學,包含高雄醫學大學、國立高雄應用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共6校,成立「南臺灣國際產學合作聯盟」,提供聯盟各校學術專業成果與南部地區所需產業技術媒合的一個優良平台,共同為南部地區相關產業提供人才、產業技術與行銷策略之服務。並將成果與國際產業進行媒合,使聯盟學校之成果能行銷國際。本校管理學院長年與產業與企業高階主管及校友建立合作關係,在這些堅實的產學合作經驗與資源上,產業導向與在地創生共學群將以南部地區產業發展特性、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及人力資源等特色為本,連結企業校友的資源與實務經驗,以紮實的產業導向學習為主軸,強化產學合作與提供海外研習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產業資源與連結機會。

運作上聚焦 5+N 產業建設規劃,包含生技醫療(高醫大、中山大學)、綠能科技(高應大、中山大學)、農業技術(屏科大、中山大學)、智慧機械(高應大)、循環經濟(中山大學)、新農業(屏科大、中山大學)、海洋(中山大學)、金屬(高應大)等,協助南部傳統產業轉型再造,將研發成果迅速商品化,行銷國際或引進所需產品與技術。同時,聯盟也將搭配高雄市政府作為新南向基地,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積極與東協、南亞國家等接軌,擴大國內廠商產品出海口。將本聯盟各校推向國際舞台,成為臺灣新興亮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