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二) 社會議題關懷

(二) 社會議題關懷

本校持有PM2.5及化學添加物檢測技術,提供有效食安防護及改善空氣汙染之措施;與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結合學術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經驗作為強力後盾,推動高齡照護、智慧醫材、新藥開發及醫院管理之發展。

1. 食品快篩檢測:

全台面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本校培育相關專業技術及人才,由本校化學系教授謝建台研發「行動大氣質譜儀技術」,可立即檢測日常生活物品、化妝品、各式食品以及飲料中是否含有害人體之化學添加成份(如農藥、三聚氰胺、塑化劑、防腐劑等)。由於該技術只要3秒即可快速完成篩檢分析,不須繁雜的樣品前處理過程,不僅為食品安全做第一線的把關,且協助企業進行食安的源頭管理政策,落實企業的自主管理,並進行風險評估。目前已成功以此技術製造出「現場食安檢測儀」,將食安分析由傳統的被動式轉為主動出擊,在現場進行快速篩檢分析,另於2016年與高雄醫學大學環醫中心成立「快篩中心」,該中心可進行大量樣品的快速篩檢,縮短檢驗時間,提高檢驗準確率。該項技術還可擴大應用至反恐、反毒、鑑識科學、環境化學、藥物安全、法規政策以及臨床醫學檢測等領域。

2. PM2.5氣膠懸浮微粒:

空氣汙染及懸浮其中的PM2.5氣膠懸浮微粒已成為影響全球環境生態及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環境因子。根據衛福部於106年6月公布資料顯示,「PM2.5暴露」為導致國人慢性病死亡的第4大危險因子。高雄地區長期為重工業環繞,PM2.5平均值在全國屬於前五名的城市,因此,解決PM2.5對環境及健康帶來的危害對高雄地區更是迫在眉睫之重大議題。有鑒於空污及人為活動產生之PM2.5氣膠對全球、全國以及大高雄地區的環境及公眾健康造成之嚴重影響,中山大學深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之迫切性及必要性,特別設置目前全國也是全亞洲唯一以「PM2.5氣膠」為核心主軸之「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期能早日找出對策解決因PM2.5所帶來的各類環境及健康議題。目前PM2.5之量測雖大多以質量濃度的監測為主,對於總懸浮微粒之排放量可有初步掌握,但無法精確掌握PM2.5的化學組成及其來源及演化情形。不同汙染源所排放之PM2.5往往具有截然不同的化學成分、尺寸分布以及物理化學特性,對於空氣品質以及人體健康亦可能造成不同程度之影響。因此開發尖端新穎之PM2.5氣膠檢測技術、深入探究PM2.5氣膠之基礎物理化學及生化特性、從分子層級了解PM2.5導致各類疾病之致病機制、開發新穎氣膠及環境教育數位教材教具以提升公民之環保科學素養為目前之當務之急。本校在此重大之全球及國家議題下,將在未來3-5年將本校之氣膠科學研究發展為本校特色並同時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現社會關懷。本校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目前致力推動之研究目標包括: 

 (1) 深入探討PM2.5氣膠基礎科學,開發尖端新穎之氣膠檢測技術

 (2) 探討 PM2.5氣膠對於大氣、海洋及環境生態之影響

 (3) 研擬各類PM2.5氣膠污染源之防制及減排方法

 (4) 開展PM2.5氣膠之生醫科學研究,研擬可有效降低或預防因空汙及PM2.5而導致疾病或死亡之策略

 (5) PM2.5氣膠及空氣品質環境教育之創新教學及數位教材開發,提升國人環保科學素養及意識

本校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同時密切與在地產官學鏈結,與政府相關公部門及相關產業攜手合作,提供政府新環保政策制定之科學依據,同時協助傳統高污染產業克服目前技術瓶頸,轉型為低污染或零污染之綠色產業,以解決空汙及PM2.5議題。在國際交流上,本校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已成立一國際諮詢委員會,由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及新南向國家之國際知名權威專家學者組成,形成一全球學術交流之網絡,與全球專家學者交流密切,未來更將積極與國際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國際合作,提升國際能見度及競爭力。同時,本校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已開設「PM2.5氣膠、環境與生活」共學群,針對空汙及PM2.5氣膠議題,從基礎架構課程到進階學程幫助大學端及K-12各級學校之學生建立環境保護之思惟及科學素養。

3. 與高雄地區醫院聯盟合作:

本校除了與高雄醫學大學建立長期夥伴聯盟,並積極推動並強化與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之研究合作外,更在107年4月25日與高雄六家市立醫院(小港、大同、民生、凱旋、鳳山、聯合)簽署合作備忘錄,補學校缺少醫學院之憾,提升雙方教研人員研究能量並與臨床醫學結合,並協助高雄榮民總醫院培育醫院管理人才。以區域聯盟的架構,在高齡照護、智慧醫材、新藥開發、醫院管理及醫事技術之人才培育、技術開發等面向全面發展。

4. 整合臺灣綜合大學系統資源:

本校與成功大學、中興大學、中正大學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成員,自107年開始由各校提供配合款支持系統各項計畫,今年度亦積極推動資源整合,藉由獎勵四校跨校短期研究、系統學校優秀年輕學者策勵營、新進教師研習、系統數位課程、正興城灣盃計畫等合作,整合系統資源,擴大學校能量,發揮社會影響力。

5. 發展青銀共創的新型態高齡照顧模式:

伴隨著人口老化以及產業轉型,高雄舊港區逐漸失去對於青年人在地工作的吸引力,基於在地職人的技藝與記憶逐漸消散,本校未來透過建置社會議題之協作平台,有效解決目前高齡化社會及青年人才流失,透過此平台能夠深度了解執行方向。目前本校以旗、鼓、鹽多元文化特色為起點,引入年輕學力進行跨領域、跨族群與跨世代合作,提升就業生產力。然而,面對舊港區逐漸成為超高齡社會,本校開辦共學群邀請學生以幫助長者延緩老化為主軸,首先需「增進地方弱勢照護機制」,再翻轉高齡者的「被服務者」的角色,創造高齡者社區參與的另類模式。並以藝術幫助高齡者延緩老化為主軸,提出以藝術為核心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及「音樂與高齡照護」整合學程及「在地安老與社會設計」,結合本校藝術、心理學門等科系,培育具備關懷社會的大學生,並對社會產生影響力,透過協作平台更能於方案後執行檢討其影響力,也能提升學生對於社會問題的參與度。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