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一) 海洋教研守望

(一)  海洋教研守望

本校為全國唯一具有校內海岸且緊鄰世界商港之頂尖大學,自創建之初便以海洋特色為發展重點之一,各學院除發展自身特色外,並同時配合發展海洋工程、海洋生化、海洋生態、港灣管理及海洋政策等重點研究項目,亦開設具有海洋特色的「基礎海洋學」、「海權與海洋事務」、「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及「海洋文化」等通識博雅課程,冀能培養具有海洋專業素養與核心能力之領導人才,發展完整之海洋教學研究體系,邁向世界一流海洋研究機構,並成為南海研究之門戶。同時,運用本校海洋教研能量服務社會,培養國民海洋意識,協助海洋產業發展,使得「海洋教育、海洋產業、海洋臺灣」成為臺灣永續發展的命脈。

1. 全球碳循環與環境變遷:

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二氧化碳升高,造成全球暖化、海洋酸化、極端氣候等。這些變化對海洋食物鏈、海洋漁業及養殖業已產生不同程度的衝擊,以海洋興國的臺灣需要提早應變,因此亟需相關的海洋研究與規劃。就海洋層面之全球變遷研究而言,如何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效應,是緩解全球暖化的重要議題。臺灣附近海域酸化程度高於全球平均,但酸化與環境變遷對臺灣海洋產業的影響所知仍然有限,特別是沿岸漁業與水產養殖部分,研究指出,溫度變化已威脅到水生動物的生理恆定。加上目前海洋的開發應用、海岸及離岸風力發電、海潮流發電等,均需要基礎海洋科學研究的支撐。而離岸風場的設置,對於海洋環境生態(熱帶及亞熱帶)的影響亦無前例可循,須建立相關資料以為資源之永續開發與利用。本校過去在南海(含東南亞地區)與東海的碳循環、海水酸化對植浮與動浮的影響和極端氣候對海洋生地化的衝擊已有出色的研究成果。除延續過去之研究主軸外,也將研究新興污染物(如塑膠微粒)如何影響海洋吸碳作用、海洋酸化、高溫與乾旱對浮游動物、臺灣養殖產業的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將提供政府重要的科學數據,以利擬定妥適的政策,確保海洋環境與養殖業的永續經營。同時,持續運作「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推動與歐美日澳先進國家合作研究南海(例如,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等),亦與南海周邊國家合作提升海洋資源及保育研究量能,成為全球研究環礁、熱帶海洋珊瑚礁生物多樣性、海水酸化、內波、海氣交換、跨海汙染等之基地。

2. 海事工程創新技術研究:

海底底床工程性質為海事工程最重要之基礎調查,透過海上鑽探進行調查耗時費工,並僅得相對離散的資料,又增加海事工程之風險。因此,本校將致力開發高效能定量海洋底質探勘與監測技術,透過非破壞性之海洋工程地球物理提供定量之空間連續底床參數作為設計使用,降低不確定之風險;另一方面,發展分析技術將此定量資料具有運用在海床底質改良成效品管、底床液化評估等工程問題上。此外,隨著海事工程之施工區域越趨深海,錨碇系統與載台之設計將為下個高潛力海上工程(黑潮發電、海上浮式風機、高經濟箱網養殖籠等)之重點,本校將探討在不同波浪、洋流、底床質、沖刷等環境因子下,該如何將錨定系統本身與前述環境因子之互制關係納入考量,以提出最佳錨定系統與載台設計。規劃以「離岸海事工程」為主軸,全力發展以「離岸風電」議題為導向之教學及研究。以海事工程整合學程為教學核心,並導入「海洋工程」、「海洋環境污染檢測」及「海洋環境規劃及資訊」跨領域教學,構成本校海工系深海及近岸兩大範疇專業學程。同時建立海事工程研究團隊,針對海事工程設計規劃及政策推動等議題進行研析,統整相關離岸海事工程相關研究計畫,拓展與深化產學合作,強化與在地產業之互動連結。辦理「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及產、官、學界相關領域人士一同參與,提升此一領域發展能見度,強化國內推動海事工程之助力,以提升本校海洋科學院及海洋工程學系於國內海洋領域發展之不可取代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