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六) 通識博雅教育之轉型與精進

(六) 通識博雅教育之轉型與精進

現代知識快速更迭,跨領域整合學習是持續更新專業知能之關鍵能力。目前高中過早分流,大學博雅教育不足,致使學生缺乏廣泛基本素養與先備知識,跨領域學習易有障礙。本校通識教育推行有年,已有完整架構,除配合本校厚植學生基礎能力方案,推動多元語文與文化課程、邏輯思考與程式設計課程、跨院通識課程外,未來將朝「知識跨域整合」及「行動實踐學習」方向轉型精進。內容分述如下:

 

1. 「中山通識教育專題講座」,形塑通識跨領域學習環境,拓展學生對大學之想像與期望:本校推動「中山通識教育講座--大學之道」講座,未來擬以「相同議題連接,場次多元分散」方向發展,具體方案如下:

 (1) 持續舉辦中山通識教育講座,並增加以通識沙龍形式舉行之講座:邀請各領域大師分享通識教育相關主題,並鼓勵通識課程每學期至少一次參與通識沙龍,以對話形式上課,使學生獲得對話交談的經驗。

 (2) 形塑通識跨領域學習環境:增設通識教學展示裝置,配合課程活動變換展示內容,以豐富的環境刺激之「境教」潛移默化,使學生連結通識環境及跨領域學習氣圍,提升學習動機,同時改善教學設施,提供學生安全舒適學習環境。

2. 經由整合性課程孕育學生跨界學習之能力:

 (1) 開設專題製作通識課程:針對紀錄片企劃與製作、在地文化創新與創意、光電生活與能源永續等議題,開設專題製作通識課程,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探查,並透過不同媒介將成果發表。

 (2) 辦理跨域交流工作坊:以「在地深耕」為核心主題,邀請通識課程相關教學團隊(如「在地空間美學探討」、「臺灣社會與文化」、「海洋文化」、「閩南文化民間采風」)及業師,分別從語文、藝術、社會、管理等面向進行交流討論,共同思索提升在地能量的多元方案;以「影像紀錄」為核心主題,邀請通識課程相關教學團隊(例如「視覺文化與哲學反思」、「文學與電影」、「新媒體與社會」、「生命禮儀與文化詮釋」)及各界專家學者,針對「影像紀錄」各項技能進行交流討論,並指導學生如何運用該技能於實作產出。

 (3) 開設「通識專題講座:美學與文化識讀」課程:從美學與文化的觀點進行跨域的多元對話,輔以校外教學,結合社區資源,深化學生美學與文化識讀能力,並觀察在地文化跨領域的實踐。

 (4) 開設「環境變遷與生態保育」相關課程:透過台綜大聯盟(中山、成大、中興、中正)相關專家學者,以專題演講方式授課,讓學生了解全球環境現況、重要議題及生態環境保育觀念,進而讓學生能主動參與關懷並維護地球環境,培育學生具有永續經營生態環境的理念及能力。

 (5) 舉辦通識實作課程工作坊:在通識課程中加入實作元素,設計長時間的課程工作坊,讓同學在實作中「做」出來。目前規劃主題包括「節能減碳工作坊」、「環境中的氣膠與健康工作坊」、「生活中的新興汙染物工作坊」等,透過課程實作工作坊強化通識六大向度課程之整合,以開展多層次組合之通識教育架構。

3. 推動「臺灣研究」整合學程,深耕學生在地文化力:整合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生態等領域課程,協助學生對在地文化進行較深入的瞭解,包括:臺灣人文與藝術、臺灣公民與社會、臺灣海洋與自然生態、臺灣區域與全球等四大領域,讓學生能從宏觀與微觀、不同向度的視角,學習有關臺灣的知識,深化自我與環境的認同,以期對臺灣有較整體的認識。在課程內容方面,除開設臺灣文史、政治經濟、海洋環境、及國際現勢等基礎知能課程外,將強化開設高雄在地特色、臺灣飲食文化、原住民、新住民、族群文化等在地深耕課程,並藉由校外教學或實地踏查等方式,進行社區連結與社會參與,以深化學生在地連結及社會實踐能力。

4. 強化水域體育教育,以培育山海胸襟及自然情懷:本校以海為鄰,善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多年來師生致力推廣發展水域課程與活動,於二十多年前即訂定「游泳」為體育重點教學與必修學分之一,辦理游泳會考以檢核學生的游泳能力。近年更廣泛開設多樣化水域活動課程,以培育水域專長人才,包含:帆船、風浪板、獨木舟、潛水及SUP立式划槳等,學生不僅能加強自我專業技巧及海洋知識外,亦能藉由豐富的水域課程以紓解繁重的課業壓力。本校創國內大專校院之首例,成立國立中山大學西子灣海域中心,擁有多樣化課程、新穎的設備與高規格安全照護,使本校水域體育與活動環顧國內大專院校位於翹楚之典範,成果更是獲得社會各界矚目。未來將持續更新海域中心設備,以完善安全無虞的水域環境;增聘水域教學師資,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水域課程;籌辦「大專校院帆船賽」、「泳渡西灣與淨灘活動」等大型水域活動,透過師生及社區居民之共同參與,深植海洋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之理念。

5. 結合服務學習既有成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之方向: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設有服務學習教育組,多年來規劃開設融合專業、應用所學、服務需求之整合性服務學習課程,包括「科普教育(進入高國中小進行各類科學普及教育,實踐大學知識傳播教育的責任)」、「弱勢關懷(接洽機構合作關懷弱勢族群,給予相關服務協助,實踐大學社會服務的責任)」及「公民服務(透過專業知識輔導,協助大眾排除問題,多元應用大學專業技術與提升學生個體能力,達到大學社會服務的目標)」、「校內服務(服務精神從自身環境打造培養)」、「社區創新(透過帶領學生進入社區,了解社區需求,更新社區、社區再造)」及「國際志工」等四大類課程,透過社區服務與機構合作,實踐大學社會之責任,期末彙整各課程成果進行反思與慶賀的成果發表系列海報展與活動,將成果與經驗分享,完整架構服務學習六大步驟,並持續配合課程辦理基礎教育培訓、教學助理之TA培訓營。除了校內推廣,本校承接教育部青年署「103年服務學習教師種子師資培訓」與「105年國際服務學習人才培訓專案」,對全國大專院校與社區、社團輔導培訓,具豐富經驗。並多次辦理跨校服務學習國際活動,透過跨校間資訊交流分享,提高服務學習校際間之合作整合。未來將結合本校所舉辦的「打狗舊港文化季」系列活動,透過策展整合課程師生服務學習能量,經「調查、準備、執行、反思、成果慶賀、永續」的一系列活動,呈現學習效果。經由「臺灣通識教育策略聯盟暨品質策進會」之網絡與相關學校進行對話,共同探討服務學習與大學社會責任之合作連結。積極籌辦亞太地區服務學習相關國際研討會,並規劃辦理南臺灣服務學習相關研討會議、跨校聯合成果分享展等,將國際服務學習重要資源引進帶入臺灣校園,整合南臺灣服務學習資源,使本校成為南臺灣與亞太地區服務學習資源之整合中心

 

公告單位: 研發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