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五) 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五) 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為厚植學生基礎能力,本校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從「學習網絡(Network)」、「能力建構(Strike root)」、「系統化能力檢測(sYstematic evaluation)」、「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大學社會責任(USR)」等面向思考,發展出獨特的NSYSU基礎能力培育模式,期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並應用專業知識連結於產業界、社會實踐及多元族群關懷。

NSYSU厚植學生基礎能力pic

 

1. 擴展學生學習網絡:面對數位學習時代來臨,創造數位學習環境,建構完善的數位學習網絡及教學配套措施,為厚植學生基礎能力的要件之一。

 (1) 基礎學科數位化:本校除持續推動磨課師、翻轉教室教學、大學先修數位課程等數位課程外,未來將以學生基礎必修課程為重點,建置數位學習課程,以利學生針對基礎學科進行數位學習與重複複習,並將以「模組化」及「單元化」的功能取向,建置數位教學資料庫,結合本校現有的檢測平台,期使數位學習能夠達到「教學 - 檢測 - 診斷 - 能力精進(即補救)」之目標,以厚植學生基礎能力,目前規劃建置之基礎必修課程包括理工基礎課程(微積分、基礎物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等)、管理基礎課程(統計學、會計學等)、英語基礎課程(英文閱讀、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訓練、英文寫作等)、文學藝術基礎課程(國文、音樂基礎訓練等)及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基礎課程。

 (2) 建置數位化課程地圖:針對各系所建置之課程地圖,增設數位課程之連結,包括國內外知名大學之開放式數位課程等,以利學生針對系所專業學科進行線上學習及自主學習。

 (3) 數位課程抵免:將國外姊妹校及國際知名數位學習平台(如Coursera、edX、Future Learn等)納入可抵免學分範圍,增加學習廣度與國際視野。

 (4) 強化學生問題分析與設計思考能力:開設「問題分析」、「設計思考」「議題導向」等模組課程,教導學生如何綜整知識,找出問題的核心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所需技能,以提升其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

 (5) 強化學生國際視野:學生需加強國際視野與國際移動能力之培育,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方案時更能心懷天下、追求創新典範及具備前瞻力。此部分將銜接至本校「提升國際化」及「國際競爭」等計畫。

2. 強化學生能力建構:除透過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來培養學生具備九大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外,將透過分級模組化來強化學生的基礎專業學科,開設跨領域模組課程以強化學生的跨域應用能力,並強化通識及專業課程之整合,為厚植學生基礎能力的關鍵。

 (1) 基礎學科及分級模組化:本校已建立英文分級模組化課程,未來將持續強化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程式設計等基礎學科,並建立分級模組化課程,期使學生專業能力更能符合適性培育。

 (2) 跨領域模組課程:為提升學生跨領域應用能力,將以「議題導向」持續開設整合學程、學系專業學程及微學程,並推動各學院規劃跨領域、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3) 開設多元語言與文化課程:發展多元文化深度之英語課程內容,規劃「英語溝通力4C方案:基礎英文課程之跨域與實踐」之課程計畫,以強化學生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社會實踐(Communities)、跨域連結(Connections)及多元文化(Cultures),期能提高學生英 語溝通技巧、拓展全球視野、融合專業領域進行跨域學習,並連結在地文化,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使英文不再只是語法知識的實踐,而是涵泳文化與知識的整體能力,並將真實評量與任務型評量的精神融入英語教學評量,模擬真實生活溝通情境,以了解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下表達能力及多元文化能力的成長。中文課程於課程大綱加入「深刻閱讀」與「真實書寫」等單元,並以「生命共鳴」做為貫串兩者核心,開拓學生對生命關照、人我相處、本土認同、生活觀察,乃至性別、族群議題之省察與自覺,以達到「文學」與「生活」密切結合的目標。在多元語言及文化課程方面,除開設閩南語文、客家話文等本土語文課程外,並持續開設日本研究學程、法文學程、西班牙語文、法國語文、德國語文、義大利語文等課程,另配合新南向政策,開設馬來語文、印尼語文等相關課程。

 (4) 開設邏輯思維及程式設計課程:因應資訊與通信科技的發展,正在將人類文明更進一步帶入資訊社會,資訊素養除了是一種觀念外,也是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技能,因此,本校資工系及通識教育中心規劃開設「資訊素養」相關課程,包括「使用C程式設計影像處理」(可應用於AI、機器人視覺等)、「使用Python 處理大數據」(可應用於社會、商業、金融科技等)及 Java 開發APP (可應用於Android App、音樂作曲等)等課程;並將於現有通識課程內容中,強化學生「邏輯思維」之訓練,透過開放式自主學習模式,輔導並採認個人化「程式設計」課程,讓學習具備個人化目標,強化學習動機。未來規劃在通識開設程式設計及邏輯思維共同必修課程,期望有50%以上的畢業生能具備就業所需之資訊素養。

3. 系統化能力檢測及學生學習成效分析:能力檢測之目的係透過標準化評量標準來進行測驗,依據學生施測結果及學習成效分析,提供學生能力精進之建議,並導入適性補救教學,以厚植學生基礎能力。

(1) 共同內容機制:本校已針對學生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建立共同評量機制,將進一步建立「學習成效評估中心」,作為測驗發展與品質檢核、以及開發更有效的施測方式與分析模式之專責單位,配合未來適性檢測與輔導之目標,執行測驗建立、施測與分析等任務,並進行學生學習成效相關之校務研究分析。

(2) 能力項目適切性評估:本校將因應外部環境及企業需求的改變,啟動評估九大核心能力之適切性評估,進行適度的更新與調整,據以調整課程內容規劃,以期培育出更具競爭力的學生。

(3) 能力檢測系統:本校已整合高東屏夥伴學校資源,開發學生基礎能力檢測系統,已完成學科包括中文閱讀、英文閱讀與聽力。未來將持續開發「中英文寫作測驗」,評估學生寫作能力,並結合中文系「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西灣閱讀與寫作」及外文系「多元語境之英文學習革新課程計畫」,增加語文測驗內容之多元性;另發展「繁體中文寫作自動評分系統」,提升寫作測驗的評分效率,並協助先行找出寫作能力明顯需補強的學生,協助區域內夥伴學校規劃語文提升計畫,針對弱勢能力學生進行語文能力之適性輔導與補救,並辦理全校英文寫作競賽、講座與工作坊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為專業知識之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

(4) 適性補救教學:除了中文閱讀、英文閱讀與聽力之外,目前高東屏基礎能力檢測系統已建置統計學、普通生物學與電子學等專業科目,未來將進一步與校內基礎學科數位課程結合,開發更多專業科目之學習診斷系統。在試題開發上,專業科目將採用「認知診斷模式(cognitive diagnostic model, CDM)」進行試題命題與試題參數校正。可針對學生欠缺之屬性能力,「對症下藥」提供該屬性能力之適性輔導與補救教學,以提升學生在該專業科目的整體能力。

(5) 大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本校已完成建置「大學生學習成效評量」(Collegiate Outcomes of Learning Assessment,簡稱COLA)長期追蹤調查計畫,由學生學習成效與生涯發展歷程的角度切入,期透過系統化地蒐集學生校內外生活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效,瞭解大學生的學習背景與學習環境,關注大學教育的輸入與過程、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學習資源、教育品質,以及學生在學習投入與身心發展適應上的情形。

(6) 多元教學評量:除本校現行的教學意見調查及課程學習成效調查外,本校將規劃多元教學評量。透過「學習成效評估中心」協助跨領域共學群教師,依據其課程需求開發「真實評量」,透過真實情境中的議題與挑戰,採用實作表現本位的評量、多樣化的主題和真實生活的任務,從實作表現中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複雜問題解決能力。藉由「真實評量」,使得師生在評量過程中的互動更為密切,學生可透過一連串問題和挑戰,有機會檢證反應和進一步解釋,容許回饋、修正和改善,促使學生更致力於實作歷程和產出成果,而對其學習有更大的動機和責任;教師也可獲致回饋,設計更有效的評鑑工具,並精進教學內容設計。

4.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時間規劃、自我監控、自我反思等能力,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身的學習策略、控制自我學習並提升學習動機。

(1) 自主學習課程地圖:透過本校數位課程計畫,包括數位課程地圖、模組化及單元化之數位課程資料庫、線上補救教學等,有助於學生利用網路進行預習、學習與複習,以提升其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由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試辦推動「議題導向學習自主計畫」(含國際交換計畫),學生可自訂研究議題及自主設計相關課程,建立客製化課程模組。

(2) 自主學習空間建置:本校除已建置的外語自學園及各學院的創意教室空間外,另將規劃建置多維度創意中心等創意實驗基地,同時於圖資大樓規劃個人E站、靜心區等空間,提供學生學習充電及放鬆沈思之場域。學務處推動參與式校園空間營造計畫,透過I concern平台擴大學生參與,由學生提案設計校園自主學習空間。

(3) 自主學習創新教學:透過跨領域共學群、議題導向、走動式工作坊等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與策略,並透過自主學習監控與意見回饋,以利學生進行學習策略之調整。

(4) 反思與實踐:自主學習能夠讓學生更為瞭解自己,透過學習反思生命的價值,能夠關懷社會,對社會充滿熱情,進而具備使命感與社會實踐能力。經由自主式的學習循環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5. 創新教學實踐社會責任:教學創新之目的,不僅在於成就學生,同時要能夠導入大學社會責任,引導學生肯定自我價值、關懷他人與成就他人。

(1) 在地產業需求與議題連結:針對在地產業需求與在地議題連結,以議題導向跨領域共學群方式,建立跨院系所執行團隊導入教學,並銜接至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以開展各項社會實踐行動方案。 

(2) 專業服務學習課程:持續推動服務學習融合學生本科系專業,期使服務學習軟實力能夠結合應用系所專業,讓學生所學專業不再是生硬知識,而是能夠透過服務學習的方法與反思,體認專業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多元價值,並學習作為全球公民如何應用專業知識於社會服務與人文關懷。

(3) 多元族群關懷與原鄉輔導:本校執行教育部起飛計畫,規劃針對弱勢學生實施學習增能班、學習輔導角落等方案,由學生團隊來幫助在學習上較為弱勢的學生;並透過學生自組Run to Dream(RTD)課輔團隊,利用寒暑假赴台東進行原鄉輔導,幫助高中學子克服學習困難,未來將擴大到偏鄉地區之國中小學;另透過課程及專案計畫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提案,跨領域組成服務團隊,進行社區文化再造服務活動,並透過知能研習培訓學生團隊探索與發掘社區生命力,協助社區進行產業轉型方案,發展在地特色及文化。

(4) 高中種子教師培育計畫:教育部將於108學年度實施高中新課綱,特別強調高中學校開設多元選修課程,讓高中生藉此試探興趣與拓展不同的學習面向,惟目前高中老師普遍反應本職學能無法銜接開設多元課程。因此,本校以大學社會責任與在地連結為出發點,依據高東屏高中學校對於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之需求,媒合校內相關專長領域教師,協助開設系列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以進行高中端種子教師培育。目前已規劃開設「高雄學」、「海洋教育」及「鹽埕、哈瑪星的文化與產業發展」等特色課程,課程內容規劃將由本校教師帶領相關領域及教育學程的學生共同參與,以引導學生應用所學於社會實踐。

(5) 高中生營隊:結合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及透過學生社團自組團隊,鼓勵學生辦理高中生營隊,包括科普教育、物理演示、海洋科學、生活科技、程式設計與智慧機器人等實作主題,讓大學生的課程學習與社團生活能夠融入實作展演與服務內涵,從「做中學、學中覺」的教育過程中,進一步獲得自信與體認生命的價值,更樂於分享與關懷他人。

 
公告單位: 研發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