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三) 推動「一個中山」的共學運動 - 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

(三) 推動「一個中山」的共學運動 - 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

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報告指出,現今社會中重視的關鍵能力,五年後會有35%將不再適用,WEF預測,2020年的十大核心技能中,前五項分別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新能力(creativity)、人際管理能力(people management)、與他人協調能力(coordinating with others)。因此,大學教育擔負培育人才重任,必須協助學生培養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所應具備的多元能力,學習將不再僅限知識的傳授,而是應該跨出教室、跨出校園,與社會脈動接軌,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人」與「生活」的需求,激發學習動機與熱情,讓學習自主落實社會實踐力。當前社會強調學用合一的概念,希望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可以直接應用至產業界,現今職場上面臨的問題多需要跨領域合作,本校針對不同領域的學生規劃不同的學習路徑,希冀幫助學生成為能跨領域綜整並解決問題的人才。

高教深耕共學群連結

1. 共學群目標:為培養學生跨領域綜整及解決問題能力,本校成立以議題為導向的「跨領域共學群」,希望透過知識(knowledge)的導入,藉由讓學生參與跨領域問題解決與社會實踐(engagement),師生共創,與社區或產業互相合作並共同思考解決方案,進而產生社會影響力(impact),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過去十年本校執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累積可觀的研究能量,其中卓越教學計畫項目結合教育部相關計畫,已發展相當數量的整合學程、數位課程、創新教學、創意實踐基地等,本校高教深耕以既有成果為基礎,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跨領域學習資源,在現有課程無法回應高教趨勢或因應學校長期發展時,才以新增課程方式處理。集合教師、學生、業師、社區、以及相關創意/實作/製作團隊,以多個創意實踐基地做為共學的場域,打破學科的疆界與藩籬,在實踐的歷程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問題解決與創新思維的能力。

2. 共學群內涵:建立「在地連結」與「國際接軌」之共學群:社會參與及產業連結是年輕人走進世界、與世界相連結的兩扇門窗,本校以成為大高雄港都城市發展引擎為共學群目標、跨學科產業對接為策略、設計思考為方法,規劃十五個不同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共學群,總含43個學程、449門課,其中新增課程129門,新增課程佔共學群課程的29%;占全校課程總數的3.2%(以105學年度全校課程3,985門計算)。發展師生、產業、實務跨界共學,達成海洋與環境守望、社會議題關懷、南方文化創造、產業經濟推動、地方治理協力的目標。海洋創新教育為中山大學。

培養跨領域優秀之優質人才

發展之關鍵特色之一,ORCA(虎鯨)-STEAM、海洋生物資源以及永續生態共學群均以海洋為教學主體,與在地產業連結,並推動跨國人才培育,與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UCSD Scripps海洋研究所、美國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日本高知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印尼布勞爪哇大學與馬來西亞登家樓大學等合作,永續人才培育平臺。此外,高雄學、PM2.5氣膠,環境與生活、沉浸式體驗等超過半數共學群均發展不同領域與海洋產業整合之能量。各共學群依性質結合在地產業,並將視角連結延伸至國際,包含與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區的國際知名學府合作,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與跨域問題解決能力之優質人才,共創國際聯盟大學共榮成長。共學群由規劃成立之「公民實踐與責任永續辦公室(Sustainability Office: Education for Civic Engagements and Responsibilities)」串接,提供教學資源與縱橫向的聯繫,藉由教學永續認證(sustainable designation),傳承經驗,以達永續經營。下圖為各共學群形塑之在地目標與跨國聯盟,各共學群的規劃內涵與發展策略簡述於後。

跨領域共學群在地連結與發展目標關連圖  pic

 

3. 共學群內涵:建立共學群共通主軸,彰顯區域性特色:本校推動跨領域共學群以海洋與環境守望、社會議題關懷、南方文化創造、產業經濟推動、地方治理協力五大主軸,發展師生、產業、實務跨界共學,除了各共學群各自發展議題導向式的課程活動,亦將規劃五年期全校性共通主題式大型活動、課程,將各共學群主軸含納至活動當中,預計每年辦理2至3場;同時,本校將透過「學習教學助教(Teaching Lab)」做為共學群教師支援系統的一環,系統性地培育教學助教群,協助教師發展教學方法、辦理跨界創新課程支援,同時提升學生教學能力,將大學校園發展為生活實驗室,在實作的過程中進行議題發想、發酵,發展具備區域性特色的大學。

4. 共學群策略與執行方案-創意實踐基地:共學群建置創意實踐基地,做為師生、社區或產業共學的場域,並設立「多維度創意中心」,將教學從傳統的一維單向教學(師→生),拓展為二維的師生互動教學(師⇆生,生⇆師,生⇆生),透過課程歷程檔案建置與經驗傳承建立三維延續性教學(上一階課程與下一階課程間的互動延續學習),甚至拓展至非僅限於知識層面,再納入互動教學時的體感成為四維,情感成為五維,將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共同組成一多維度的學習經驗,深化學生學習成效。透過種子教師培訓,導入設計思考、多維度思考、跨領域對話空間與工作坊等,實踐多維度想像與創意。具體空間規劃包含「創意格子」、「實作平台」、「智慧工坊」、「整合諮詢服務站」、「電視牆共學教室」及「共學創意基地」等。在課程方面多維度創意中心將成立數位課程團隊與培訓專業助教、建置磨課師及大學先修數位課程、發展基礎學科共同教學內容及分級模組化,以減輕教師授課負擔,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pic

5. 共學群策略與執行方案 - 4D 課程研發路徑:共學群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期望透過師生共學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成知識經驗的傳承,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依據本校學生學習分析,學生入學前以協同能力及自主學習力較高,此兩能力為跨領域學習提供利基,因此課程研發路徑以4D(Discover 發現、Design 設計、Develop 發展、Deliver傳達)路徑執行,以「反覆從頭檢視」(Definition定義問題、Idea想法、Prototype 原型、Testing測試)評估計畫成效並改善教學設計。

6. 共學群策略與執行方案 -成立「學習成效評估中心」,發展真實評量:推動核心能力適切評估、多元教學評量、適性增能教學、精進能力檢測系統等成效評估,具體項目包含開發「真實評量」,測量學生如何應用知識到真實世界,達到多元教學評量目標,推動策略包括在基礎共同學科編製診斷測驗,根據教學活動將子概念拍攝成數位課程,學生依據測驗結果,以子概念為單位進行線上適性增能教學,針對核心能力開發素養測驗,搭配精進學生能力檢測進行核心能力評估,作為共學制度改善參考。

7. 實作成果發表:共學群永續辦公室定期安排實作成果發表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實務人士參與,針對學生實作報告(或成果)進行檢視。

8. 共學群發展期程:共學群精進本校整合學程,規劃107學年度成立「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對校內招生,透過轉系機制提供學生專業學系進,跨領域學院出的學習路徑,授與跨領域研究學士學位(Bachelor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BIS),作為跨域共學典範。共學群五年循序發展之方案包括(1)跨領域教師與學生社群的建立;(2)每一共學群至少設立一個整合或二個微學程;(3)建置微學分募課平台,藉由學生主動參與開課的模式,增加學習動機;(4)不定期就相關議題舉辦工作坊與研討會,以促進共學互動;(5)部分共學群開設國際英語學程,提升國際視野。

 

公告單位: 研發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