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二) 建置創新教學制度

(二) 建置創新教學制度

本校因應高等教育跨域及創新學習趨勢,除新創示範型之西灣創新學院外,各院在其專業基礎之下,依不同之領域進行制度之進化精深,另全校性針對學生學習規劃創新多元之教學制度,期促進學生之跨領域自主學習,同時激勵菁英學生之長期發展路徑。

 

1. 學院核心架構:本校各學院積極規劃建構其創新教學核心架構,在制度上由理學院、社科院及西灣創新學院於108學年度實施「大一到大四不分系」,放寬學生轉系門檻,打破系所學習疆界,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系進院出」、「院進系出」等多元學習路徑。在整體架構上各學院也發展因應之制度,以理學院先導規劃「大學生多管道學習系統計畫」,將學生分為傳統學習、跨領域學習及研究型學習等分流培育路徑,「傳統學習」以學系專業為導向,導入科技應用及研究論文等課程,以厚植學生專業及科技應用能力;「跨領域學習」以培育學生的跨領域第二專長為主,透過學系必修學分調降(或部分學分抵免),以鼓勵學生修習跨領域學程;「研究型學習」則是規劃成立「理學學士班學位學程」(理學院不分系),以「培育菁英、彈性學習、跨領域訓練」為教育宗旨,吸引學習動機強烈的優秀學生加入,堅實基礎學識與實作能力以培育學生研究群先鋒,輔以彈性學制(彈性選修及靈活轉系制度)、議題導向課程及實驗設計、師徒制、國際經驗養成等創新規劃,透過體驗式整合課程、模組化跨領域主副修、問題導向式專題研究、畢業論文等階段培育機制,期能培養出具有堅實基礎學識、跨領域的視野、解決問題能力與國際合作經驗的菁英人才。此外,本校推動學院核心專業計畫,整合學院師資及教學資源,建立基礎學科共同教學內容機制,統籌開設共同核心課程(包含專業倫理)、全英語課程、跨域整合課程及總結性課程等,強化學生多元跨域學習能力。

理學院先導pic

2. 跨領域多元專長:為建構完善跨領域網絡,除現行整合學程及學系專業學程,將透過跨領域共學群成立微學程,學生修畢相關學程將於學位證書加註專業學程,為學生履歷加值。未來各學程將朝「加深產學合作」及「跨領域議題導向」等方向精進,使跨領域學習更具目標。同時開放多元專長事後申請制,學生修讀雙主修、輔系、整合學程時,除事先申請,亦可採事後申請制度,經審查通過後發予證書,以增加學生自由選課的彈性。

3. 促進自主學習移動:透過不分系招生、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校內招生、適性轉系及放寬轉系門檻限制等,使學生學習移動更自主彈性。同時,強化與區域聯盟學校之合作,推動中山高醫學士班學生轉校,業經教育部專案同意以兩校學士班缺額20%為上限辦理兩校學生申請轉校;持續推動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本校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學生跨校修讀輔系、雙主修及國內交換生等,以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的學習管道。

4. 菁英學生升學培育路徑:持續推動「五學年學碩士(3+2)」、「七學年學碩博(3+1+3)」及「逕修讀博士班」等多元學習培育路徑,期能達到協助學生連續學習、縮短修業年限及培育菁英學生之目的。

5. 實施彈性學分制度:以學分銀行、微學分等制度增加課程規劃之彈性,並建立數位課程抵免機制,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自由及彈性。

   (1) 建置學分銀行:運用學分銀行的概念,讓學分可以寄存、集點、互通,以增加學生學習自主及彈性。

   (2) 微學分集點式認證:針對特定議題、技術工具學習、業師分享、社會實踐、學習反思與成果分享等,得由各學系及任課教師辦理走動式工作坊及跨界交流活動,並採集點式認證微學分,學生每學期至多採計1學分,計入畢業學分數至多6學分。

   (3) 微型課程:除推動微學分集點式認證外,學系得依教學需要規劃開設1學分或0.5學分的微型課程,以小組討論及密集上課方式進行,以利成果共享與共學。

   (4) 數位課程抵免:除磨課師及大學先修數位課程外,研擬將國外姊妹校及國際知名線上學習平台之數位課程(如Coursera、edX、Future Learn等),納入可抵免學分之範圍,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廣度與國際視野,計入畢業學分數至多10學分。

   (5) 夏日大學:教學單位依教學需要於暑期彈性開設暑期課程及微型課程,並得採密集上課方式,不受課程週數之限制。

   (6) 磨課師及大學先修數位課程:針對基礎學科,積極發展高中端之磨課師及大學先修數位課程,並針對高中生開設大學先修專班課程,學生入學後可辦理學分抵免,計入畢業學分數至多8學分。

   (7) 校外人士預修課程:開放校外社會人士得依工作進修之需要申請隨班附讀本校正式課程,俟其有特別的研究議題或有取得學位之需求時,再經由考試入學通過後就讀本校。

   (8) 畢業校友多元專長:開放學士班畢業校友得返校修讀輔系及學程,以幫助畢業校友取得多元專長。

 
公告單位: 研發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