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深耕計畫目標

目標1:培育具前瞻思維領導菁英,促進社會階級流動

 

中山育才精神

 

本校創校三十七年,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校訓,成就「博大寬容、知行合一」的學風,涵養「多元尊重、服務關懷」的情操,透過厚實的專業訓練與跨域知能培育,造就富有人文關懷及社會責任的高尚人格,具備專業競爭力、包容親和力、溝通表達力、批判思考力及創新創業力之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成為帶動臺灣整體社會發展的砥柱中流,秉持「至於至善」的核心價值,實踐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目標。

多元創新學習生態系統

本校人才培育以學生學習為導向,立基於對教育本質、理想與價值的堅持,對創新與卓越的追求,對多元融入(inclusion)的關懷,在「前瞻、創新」的目標下,積極面對下一世代產業與人才培育之挑戰。透過完善的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成效檢核分析,以「前瞻、創新」的思維,擘劃「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之學習生態系統,與國家社會同脈共振,與地方創生共榮,為新世代人才導入「多元、創新」的DNA,建構適性的教育歷程(paced education)與學生自主之翻轉軸心(axis flip)學習,強化教師跨域合作的課程設計,透過數位化,促進教學卓越及學生自主彈性學習。在尊重、關懷、服務為內涵的校風薰陶下,孕育具人文關懷及社會責任的人格,造就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

產官學研無邊界學習

立足於高雄西子灣,中山大學展現「海納百川」的包容力。以藝術季營造人文藝術環境,從校園連結至社區城市,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涵養人文關懷,開創生命價值。無邊界大學的規劃,共構產官學研整全的發展目標,透過城市連結、產學合作、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等方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化人文關懷。本校活躍的國際事務,積極進行學生交換、研究合作等多面向國際交流,將近10%的國際學生,讓校園充滿驚喜與活力,開展全球視野,營造世界接軌的契機,落實在課程設計與校園生活,創造嶄新的國際校園文化。

弱勢共善,實現社會公義

多元學生的組成,也反映在本校弱勢學生的名額比例,居國內研究型大學之冠,為實踐高等教育公平正義,除持續加強各項弱勢助學方案外,將推動「讓生命在中山轉彎–經濟弱勢人才培育計畫」,從入學制度、經濟扶助、生涯輔導等三大面向,實施全方位「照顧弱勢、育才留才」之配套措施,期以善盡高等教育之社會責任,輔助弱勢學生追求夢想、實踐自我,促進社會階級垂直流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營造「共善」社會。

目標2:創造卓越學術價值,提升國際學術競合力

本校在國家大力的支持下,累積厚實的研究實力,為持續與增進研究能量,創造卓越學術價值,提升國際學術競合力,發展策略如下:

強化研發組織協力機制,激勵研究熱情與動能

建構跨學院、跨領域的校內、外以及國際的學術媒合平台,整合產官學研相關資源,暢通研發行政與學術單位的合作機制。以彈性薪資、學術研究重點支援、支持國際學術合作、積極延攬及留任人才等策略獎勵、支援優秀人才與傑出研究。

配合國家前瞻研究計畫,支持頂尖研究中心,接軌全球研究

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及本校研究優勢,發展黑潮發電、離岸風電(綠能),整治水環境汙染(水資源),舊港新灣邊緣社區再造(城鄉),實踐高雄智慧城市(數位),發展智慧運輸系統,整合高屏區域交通及運輸(軌道),發展食品及醫藥之快篩檢測(食安),鼓勵學生發展創新創業與建置完整產學研鏈結平台(人才培育促進就業);並因應全球重點研究主題,成立亞太海洋、智慧電子商務等7個研究中心。

標竿UCSD,佈局全球合作據點,國際學術互動共榮

本校與UCSD同是國際海港城市的學術後盾,該校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展為世界學術重鎮,值得本校學習。近年來,每年舉辦雙邊研討會,雙方學術交流頻繁,在海洋、社會科學、光電工程、氣膠科學等領域合作密切,未來將持續強化雙邊鏈結。

此外,本校與俄羅斯、日本、法國、奧地利等國,發展跨國跨領域「海洋」研究合作。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國家舉辦雙邊研討會、合作研究計畫、規劃碩、博士雙聯學位、合作人才培育等,深耕南海諸國之學術與產業社群網絡。另外,也開拓與美、加、德、比利時等國的學術連線,積極佈局全球學術合作,創造卓越學術價值,提升國際學術競合力。

目標3:引領區域升級發展動能,創建社會與經濟福祉

本校立足國境之南,扮演南方智庫,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貢獻學術研究成果,創建社會與經濟福祉,五大發展推動面向,說明如下:

產業經濟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