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創新教學模式-西灣創新學院
本校對應「培育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之總教育目標推動「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以「整合教學資源,激發教師教學熱情」及「落實學生學習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教學策略,立基於邁頂成果、學生特質及教師教學等分析,並參酌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在教學整體結構上以新創、翻新與打破界線為出發點,例如大一至大四不分系之「西灣創新學院」(NEW),並以此培育領導的人才,形塑中山品牌;創建並延續現有學院基礎下之多元制度(ALL),培育各院專業的人才;推動「一個中山」-「跨領域共學群」的運動(ONE),以培育學生領導力(leadership)、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apability)、跨領域複雜問題解決能力(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olving)為目標,並強化通識教育的精進與轉型;在教學支援目標上以學生(STUDENT)及教師(TEACHER)為中心,規劃創新多元的教學方法,並提供學生與教師在制度及資源上的支援。整全規劃,形塑高教創新教學典範(NAOTT),下圖為本校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之整體架構,相對應之執行方案描述如後。
(一)發展創新教學模式─西灣創新學院
本校擬於108學年度成立西灣創新學院,設置「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招生名額暫訂30名)及「創新創業研究所」(碩士班招生名額暫訂15名)兩個二級學術單位。西灣創新學院將秉持「成就學生」的教育理念,以「議題導向、學習自主、跨域共學」為理念,透過「創新創業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國際移動(Global Mobility)」、「未來科技 (Next Technology)」等創新課程模組,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動機與熱情,落實學用合一,強調人文與科技之跨域整合,創新在地實踐模式,強化國際移動動能,培育具備全球視野、跨領域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的新世代優質人才,師生共同感知、共同創造、共同演化,強化師生認同,建立中山大學品牌形象。
創新的關鍵,在於透過「創意實踐基地(Maker Space)」啟動創意,並將產業、社會及國際議題導入,以形成跨界多元的合作團隊。透過厚實創新與教育實踐(含企業實踐、社區實踐及國際實踐等),能夠善用未來科技來創造產業與社區的新價值,並衍生出創新的教育價值。因此,西灣創新學院將透過創新課程及各項行動學習方案規劃,引導大學生發揮創意並結合未來科技,來帶動創新創業,此為新世代領導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亦為國家永續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各項執行方案說明如下。
1. 階段式議題導向課程模組:
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實施不分系(大一至大四),將學生學習區分為「校準階段」、「提升階段」及「活化階段」,依據不同培育階段規劃出各項課程模組,以打破學系的課程框架及線性的學年學習路徑。
(1) 校準階段:規劃大一共同必修課程(包括設計思考導論、創新與創造力開發、職涯規劃與創新跨域思考、科技創新與生活應用、大一專題、創意與創新管理等)、跨院通識選修課程、通識語文課程及其他興趣選修課程,期能幫助學生多方探索不同學科領域,以協助學生探索職涯興趣及設定學習目標。
(2) 提升階段:透過課程分流(區分為創新創業、國際移動及未來科技等學習分組)至相關專業學程進行培育,亦即學生必須專注一項專業領域之深入學習,學會如何在特定專業領域建立起深度專業知識的方法,同時也要和師徒制導師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完成提升階段的學習後,學生已經具備了議題設定及基礎研究能力。
表、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學習分流模組課程
學程 |
核心課程 |
選修課程 |
創新創業學程 |
產品設計與設計思考方法(一) (二)、創業實踐(一) (二)、創業管理與商業模式、創業領導 |
「網路、社群與倫理」、群眾募資、新創事業與管理、新創事業與財務管理、新創事業與行銷、「哲學、創業與實踐」 |
國際移動學程 |
世界公民與多元文化、國際企業管理、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創新、國際溝通與談判、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創業個案分析 |
全球化發展、科技發展與社會、財務管理、行銷與市場分析、英文寫作(一) (二)、國際關係與國際現勢、多元文化與生命美學、世界文學賞析、企業英文與溝通、亞太經營環境、國際經營環境 |
未來科技學程 |
人類與科技發展史、人文科技跨域整合與設計思考(一)(二)、未來科技概論、科技產業趨勢分析、科技管理導論 |
1.人文科技基礎課程:設計概論、電腦繪圖、普通生物、普通物理、普通化學、計算機概論、電子學、電磁學、工程數學、材料力學、幾何光學、行銷與市場分析、財務管理、資訊管理、電子商務、海洋系統科學、海洋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 2.專題實作課程:多媒體科技應用、音樂科技應用、生物科技(3)、奈米科技、大數據、機器人、3D列印、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金融科技、物聯網、海洋科技應用、智慧運輸、環境與健康科技等。 3.企業經營策略、產業發展與經濟政策 |
(3) 活化階段:學生需依據研究議題自主設計課程,以協助學生激發學習動機與熱情,並能夠活化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真實世界中運用,形成學習自主及建立有意義感的學習模式,進而透過「總結性課程」來綜合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
2. 生活書院輔導模式:
在宿舍區規劃成立「西灣創新書院」,將學生的學習及輔導由教學場域連結到宿舍區,並實施「輔導導師」及「師徒制」之雙導師制度,輔以「lounge微型課程」、「創意實驗基地」及「走動式工作坊」等生活式學習機制,從學生的自我探索、學習經驗與態度、自主學習規劃、行動學習方案等方面,有效串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將學習融入生活,並從生活中產生問題解決行動方案,協助學生將創意思維付諸行動。
(1) 輔導導師:在大一時選派多位專任教師擔任學生的輔導導師,輔導導師可依據學生入學前之學業表現進行學生學習策略的調整,學生於入學後由學務處實施UCAN職涯性向檢測、教務處實施大一新生學習參與調查問卷等,調查結果導入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輔導導師可針對學生的職涯興趣、學習行為及校園生活等多方面進行輔導。
(2) 師徒制:除了輔導導師以外,學生將銜接至師徒制培育方式,亦即學生可選擇一位企業導師或共學導師作為師徒制導師,採一對一的深度輔導方式,針對學生的專業領域學習及議題導向學習路徑給予專業指導。
(3) lounge微型課程: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將規劃1學分的lounge微型課程,共開設6學期,課程類型包括創業lounge、國際交流lounge及科技lounge等,此為跳脫生硬式的課堂學習方式,而是由共學群教師與學生聚集在創意實踐基地,針對特定主題採取生活式、輕鬆式、深度對話式及創意發想式的學習方式,師生共享實作成果與創新 創業經驗,產生學習社群的共學效果。
(4) 創意實驗基地:本校規劃成立創意實踐基地(Undergraduate Learning Hub),讓學生的課程學習不侷限於課堂上,而是可遍及到校內各處的創意發想與實作據點,並將在校外成立「生活實驗室」,將學生學習觸角延伸到校外社區的真實生活環境中,以利學生進行社區創新發展議題的田野調查,並結合設計思考發展出相對應的問題解決行動方案。
(5) 走動式工作坊:配合校內外創意實驗基地的建置,針對學生的技能培力與實踐技巧所辦理的工作坊,並以走動式、深入社區實踐、深度對話與對接利害關係人的形式辦理,課程採取彈性開設及集點式微學分之設計,辦理內容如社區文化與調查、如何對話與對接關係人、紀錄片拍攝剪輯、設計軟體、平面設計、展覽設計、遊戲設計、物聯網創客、3D列印、雷射切割、領導力、溝通力、創造力等。
3. 延長學習空檔年(Gap Year)計畫:
針對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試辦「延長學習空檔年計畫」,學生得依據個人生涯發展之需求提出申請,自主選擇離開校園進行社會體驗、實習及學習探索,之後再選擇重回校園,使其大學的學習期間可以是人生當中任何的六年。如此,學生可以透過不斷地學習、體驗、運用、修正、再學習,使得每一段重回校園的學習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與自主學習實踐。
4. 海納百川人才養成計畫:
針對「特殊選才」管道入學的學生,規劃實施「海納百川人才養成計畫(STREAMS:Science, Technology, Revolution, Engineering, Arts, Methodology, Society)」,以協助學生訂定適才適性的學習發展計畫。本計畫以涵納百川、絹流不息、包容寬和之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科技、工程、人文及藝術等跨領域知識,並能夠運用創新革新及設計思考為方法,導向反思批判模式,將設計轉化為孕育社會學習和未來想像的過程。
5. 企業未來人才養成計畫:
西灣創新學院規劃成立「產學發展委員會」,除輔導學生創業育成之外,依在地產業發展「南星樞紐產業學程」,透過課程帶領學生進行各項產學合作計畫。另針對企業未來所需創新科技及研發能量,推動「企業未來人才養成計畫」,由企業提供獎學金資助及研發資金,透過企業新興技能培育、企業未來科技研發等專案合作計畫,使學生畢業後能具備未來新興技能或關鍵研發技術,直接銜接進入企業工作。
6. 強化與UCSD的教學合作:
除規劃合作共同開設遠距課程及辦理網路研討會外,將與UC San Diego School of Global Policy and Strategy合作領導力培訓,補助學生在大二暑期至UCSD參加三星期的領導力培育課程,以強化學生的全球視野及領導能力,並規劃「社會創新計畫(Social Innovation Project)」,在學校投入的創新創業基金納入「社會創新基金」面向,期透過基金的挹注及創新育成輔導,來激發學生的社會創新實踐能力。